初級中學《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三
編輯:育德園師(www.a28r.com) 2016-10-27
950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用28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閱讀《秋天》一課教學設計(節選),回答問題。(畫線語句的序號與選項的序號是對應的)感知課文:【A】 (1)范讀課文。(要求:①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②正確劃分詩歌的停頓):(2)資料助讀。(作者簡介);(3)齊聲朗讀;(4)自由朗讀(多媒體課件顯示三道思考題,朗讀之后,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①為什么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②詩中描摹了幾幅圖畫?(分別命以整齊、漂亮的名字)③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研習解讀:【B】展示學生繪制的圖畫或課件。學生對照圖片展開想象,描繪自己喜歡的畫面。多媒體顯示第二個問題。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第二個問題。(①想象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并說明為什么喜歡這幅圖。②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景的?)
品味賞讀:【C】(1)先找出最喜歡的優美語句,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主要分析關鍵詞語的表達作用),說說為什么喜歡,寫得好在哪兒?(2)為什么“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個比喻用得好?
鞏固精讀:(1)齊讀,自背,齊背;(2)比賽背誦。
總結拓展:【D】(1)課堂小結: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后農閑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閑、愜意.少了些艱難苦恨,多的是清靜、清甜。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2)比較閱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3)布置作業:①寫自己的秋天。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②摘抄以“秋”為內容的詩文,并做點評。
以下對這則教學設計評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朗讀指導,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領會詩歌,齊聲朗讀、自由朗讀、小組討論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
B.看圖想象、描繪畫面、體會意境的環節.激發學生獨特的體驗與感受
C.品味賞讀,重點解決揣摩、品味詩歌優美的意境的教學重點、難點
D.拓展延伸進行比較閱讀,將本課學習引向縱深,安排摘抄寫“秋”的詩文,并做點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訓練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
2、閱讀《貓》教學實錄(節選),回答問題。
師:同學們,本節課我們來學習鄭振鐸同志撰寫的《貓》一文。貓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動物,大家可能養過貓,想必大家一定很了解吧。老師事先安排了預習.大家討論5分鐘看誰說說你了解到的有關貓的知識。
生1:我家里養過一只貓,它長著一雙圓圓的眼睛,渾身上下都是黑色,很可愛,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愛睡覺。
生2:它長著一雙很銳利的爪子,可以抓住老鼠。我家的倉房里一只老鼠都沒有,那可是貓的功勞。
生3:貓的腳墊很有趣,走路時很輕,可以防止讓老鼠聽到聲音。還有它的胡須,作用可大了,我從《百科全書》中了解到貓的胡須可以掌握洞1:2的大小。
學生發表自己搜集到的有關貓的知識l0分鐘,教師相機解答并提問。
師:找幾位同學讀一遍課文,看看作者的養貓經歷如何.能不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學生復述課文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的養貓經歷。學生暢所欲言.講起了自己養貓的故事。
這是某位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鄭振鐸的《貓》一課時的教學片段,以下對其評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學生用了充足的時間交流他們在生活中觀察到的貓的特征、暢談自己養貓的經歷.為接下來文本教學奠定了知識基礎,體現了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的課程特點
B.課堂教學被過度“生活化”了,忽視了“語文學科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標的達成
C.教師不應將學生過度地引導到“生活”中,而應引導學生關注“課文,,
D.體現了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科知識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這是課程改革的鮮明導向
3、在初三語文復習課上,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中國古代詩歌流派的相關知識.以下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璃應玚、劉楨
B.邊塞詩派是盛唐詩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代表作有高適的《別董大》、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王昌齡的《古從軍行》和李頎的《塞下曲》
C.“韓孟詩派”是中唐的一個詩歌創作流派,以韓愈為領袖,包括孟郊、李賀、賈島等人
D.江西詩派是宋代文學流派,以黃庭堅、陳師道為首,詩歌理論強調“奪胎換骨”“點成金”
4、某版初中語文教材《女媧造人》一課中有這樣一則課后練習題:本文處處洋溢著人類誕生的喜悅感。找出有關詞句,說說你對這一喜悅感的體會。以下對這則練習題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意在讓學生加深對這部分的理解和感受
B.意在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體會文章的行文思路
C.意在讓學生精讀課文.學會找出體現文章主旨的句子
D.意在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加強口語交際能力
5、在教學《云南的歌會》一課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這種修辭手法的妙用,又為學生列舉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項是( )。
A.風雨能摧殘櫻花.但是沖風冒雨.櫻花不是也能舒開笑臉么?(楊朔《櫻花雨》)
B.每條嶺都是那么的溫柔,雖然下自山腳,上至嶺頂,長滿了珍貴的林木,可是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C.因為她曾經和一個縱火犯鬼混.那是個十足的流氓,比魔鬼還要惡三分。(艾青《萊茵河流過的地方.慕尼黑》)
D.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給太陽曬化了,窗外的積雪還是厚厚地蓋在地上,對面的屋頂也是白
皚皚的。冬天全沒有離開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長久賴下去似的。(艾鞠《屋里的春天》)
6、教師學習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后,發現課標十分強調“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下列對語文素養的認識錯誤的一項是( )。
A.語文素養的構成要素有:語言積累、語感、思維、語文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語文能力、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
B.知識與能力是培養語文素養的基礎
C.實踐能力是培養語文素養的動態過程
D.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語文素養的最終要求
7、閱讀《偉大的悲劇》教學實錄(節選),回答問題。(畫線語句的序號與選項的序號是對應的)
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上三幅圖片(課件)。
師:【A】這是1886年1月28日美國航天飛機“挑戰者”號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時的情景,機上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這是2002年北大科考隊和登山隊攀登希夏邦馬峰時的照片,隊員 不幸遭遇雪崩。這是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即將返回地面前夕解體時的照片,機上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
師:在人類科學探險的道路上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太多太多了,人類科學探險的道路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是,這一切從未阻止過人類繼續探索的腳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著名的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寫的——《偉大的悲劇》。
師:【B】前面我們已經預習過課文了.下面請回憶一下課文內容。看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
師:【C】請大家四人為一小組進行交流,把各自概括的內容說給其他人聽。(小組討論)師:哪個小組交流完了?哪個小組先說說?
生:1912年以斯科特為首的探險隊登上南極點,但卻敗給了阿蒙森。
生:斯科特一行5人在從南極返回的途中,由于精神和物質的缺乏都遇難而死.
生:阿蒙森和斯科特兩隊探險隊進行角逐,阿蒙森勝利而返,斯科特一行在返回的途中遇難而死。
師:【D】大家說得我們能不能縱覽全文.按照敘事的要素。更為精煉全面地總結呀?
以下對這段教學片段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三幅科學探索悲劇圖片,簡潔鄭重的語言解說,以此導人課堂學習,創設凝重、沉思的氣氛,建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
B.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既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又訓練學生篩選信息的思維能力,合乎敘述類文體閱讀規律
C.小組討論交流方式,體現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教學理念
D.“按敘事要素”總結全文,是此類文體閱讀的特點,意在讓學生依據文體規律閱讀理解
8、學習完某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文《中國石拱橋》《橋之美》《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館》《說“屏”》等課文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說明文的常見方法,并舉例說明,以下歸納錯誤的一項是( )。
A.“奇怪的是.一只體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貓,剛生下來的仔熊貓卻小得出奇,體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僅相當于母體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句中使用了“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等說明方法
B.“強龍卷風的破壞力是非常大的。l925年3月18日美國出現一個罕見的強龍卷風,行程360公里。沿途造成689人死亡,l 980人受傷。l956年9月24日上海出現的一個強龍卷風,把11萬公斤重的儲油桶輕輕地舉起。拋到l5米高的空中,而后落在120米遠的地方”,這句話中使用了舉例子、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準確地說明了強龍卷風的破壞力是非常大的
C.“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這里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具體說明了中國石拱橋“有悠久歷史”的特點
D.“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唐朝的張嘉貞說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這句話使用了引資料的說明方法,充實有力地說明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
9、在學習完《五柳先生傳》一課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和“性嗜酒”一句中“酒”用法相同的句子.以下歸納不符合要求的一項是( )。
A.任意東西(《與朱元思書》)
B.空谷傳響(《三峽》)
C.擁毳衣爐火(《湖心亭看雪》)
D.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銘》)
10、某版初中語文教材《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后有一道“探究·練習”題,第一題是“聯系作者寫作時的生活處境.你認為杜甫在這首詩中抒發的情懷與哪位古人在哪篇文章中抒發的情懷基本一致?你還能說出那篇文章中表達作者情懷的名句嗎?”從語文教材的構成來看,這屬于語文教科書的哪一系統?( )
A.知識系統
B.練習系統
C.助讀系統
D.范文系統
11、在某版教材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雨的訴說”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列舉自己知道的寫雨的詩句并對應詩人,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項是( )。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甫《江南春》)
B.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的《咸陽城東樓》)
C.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D.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劉長卿的《別嚴士元》)
12、在教學《雷雨》一課,引導學生分析周萍這一人物形象時,教師用“多余人”對其進行了歸納,并指出“多余人”這一形象在世界文學史上具有典型性意義。為了佐證這一理論.教師又為學生列舉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項是( )。
A.岡察洛夫《奧勃洛莫夫》中的奧勃洛莫夫
B.屠格涅夫《羅亭》中的羅亭
C.普希金《驛站長》中的驛站長
D.萊蒙托夫《當代英雄》中的畢巧林
13、在學習完《岳陽樓記》一課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和文中“予嘗求古仁人之心”一句中“嘗”相同用法的句子,以下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三老,豪杰皆日(《陳涉世家》)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以君為長者(《唐雎不辱使命》)
D.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14、教師在講授某版初中語文《荷葉母親》一課時,設計了這樣兩則課堂作業:
(1)本文標題是《荷葉母親》,這些字眼在第幾段出現?那么其他段落寫了什么?重點寫了什么內容?
(2)有人認為《荷葉母親》標題不是冰心取的,而是編者加的,不好,如將本文標題《荷葉母親》改為《紅蓮》,你覺得怎么樣?
以下對其分析恰當的一項是( )。
A.在探討第(1)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邊讀邊抓關鍵的名詞.進行梳理歸納
B.第(1)小題設計意在讓學生通過梳理歸納的方法體會標題深層含義
C.第(2)題的設計意在讓學生明白本文的寫作手法,體會文章標題命制的原則方法
D.這兩則課堂作業的設計意在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發現問題。通過合作交流.自主學
習,解決問題。從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詩歌感情
15、以下是某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變臉(節選)》一課時,為學生設計的幾道作業題:
一、水上漂和狗娃之間有什么矛盾?矛盾沖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在此之前.作者做了哪些錨墊?
二、把文中的幾段唱詞找出來,體會一下,它們在形式上具有怎樣的特點,在文中分別起什么作用。
三、劇中“幫腔人”由幕后唱到臺前,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請你也以“幫腔人”的口吻.再寫幾句勸說水上漂的唱詞。
四、水上漂說:“男娃子是個寶.女娃子是根草……”劇中又有這樣兩句唱詞:“千不該.萬不該,不該錯投女兒胎!”可以說,重男輕女的思想在我國一直根深蒂固。聯系你的所見所聞,和同學們交換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以下對這則作業的設計意圖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第一題旨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戲劇情節和戲劇沖突
B.第二題旨在了解戲曲唱詞的特點.但由于戲劇文化的時代局限性.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設計過于深奧,難度太大.脫離文本要求
C.第三題旨在了解幫腔人在劇中的作用,并模擬幫腔人的口吻,嘗試編寫唱詞.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D.第四題旨在根據課文的思想內容,聯系現實生活,拓展思維,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移動端訪問:初級中學《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