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中學《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四
編輯:育德園師(www.a28r.com) 2016-11-29
546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用28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以下教師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學建議在教學實施策略上的突破認識錯誤的一項是( )。
A.強調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改進學習方式
B.強調語文教學要正確發揮教師教學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C.強調語文課程應努力體現實踐性和綜合性
D.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應融為一體
2、學習完某版教材的“對聯”知識后.教師要求學生根據學到的相關理論選出與“墻頭雨細垂纖草”對仗工整的一項,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水面風回聚落花
B.數峰無語立斜陽
C.樓上春容帶雨來
D.蟬曳殘聲過別枝
3、教師在教授某版初中語文教材《藤野先生》一課時,為學生設置了以下作業:
一、關于課文.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理解。討論一下,究竟應該怎樣理解。
1.標題是“藤野先生”.課文主要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
2.課文大半內容寫作者的經歷和思想.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3.課文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寫了藤野先生,又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
二、朗讀課文第一段和倒數第二段,重點體味下面幾句話,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1.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了,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這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怎樣的情感與態度?從句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個普通人,作者為什么說他“偉大”?請結合具體事例談談你的看法。)
三、棄醫從文是魯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憶性散文中談到過這段經歷。讀了這篇課文
以后.你知道魯迅為什么要離開東京去仙臺學醫,后來為什么又棄醫從文嗎?從魯迅的人生選擇中你想到了什么?
四、從下邊兩題中.選做一題。
1.夜深人靜之時,面對掛在東墻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與恩師已闊別20年了,魯迅一定有許多話想對先生說。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給藤野先生寫一封信。
2.對于自己的老師,魯迅只寫過三個人,一個是三味書屋的壽鏡吾,一個是《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這篇課文所寫的藤野先生。把他們放在一起比較一下,看看魯迅筆下的這三位老師各有什么特點。
以下對這幾道作業的設計意圖。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設置第一題.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并尊重學生自己的解讀
B.設置第二題是要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的基礎上.對重點語句進行品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C.設置第三題旨在幫助學生進行課內外學習的貫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聯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義
D.第四題屬于拓展題,對于學生來說可根據自己的學習實際選擇理解,沒有明確的設計目的
4、閱讀下面一則初中語文教師為《看云識天氣》一課設計的板書,回答問題。

以下有關這則板書設計的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階梯型板書設計.形象地展示出說明事物變化的層級特點
B.形象直觀的設計.使學生對天空中薄云和厚云的種類一目了然
C.階梯型設計巧妙地將云層高度以及出現各種云時的天氣特征進行融合
D.這則板書設計的主要功能是讓學生形象地理解文中的說明方法
5、某教師在七年級開設名著導讀課,引導學生圍繞“聆聽天籟:讀讀泰戈爾”展開閱讀,下列作品不合適的是( )。
A.《吉檀迦利》
B.《飛鳥集》
C.《新月集》
D.《草葉集》
6、以下教師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總目標認識錯誤的一項是( )。
A.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教師不能人為地進行割裂
B.語文教學應注意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使學生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
C.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D.初中語文階段的語文教學應使學生具有高超的日常口語交際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學會運用口頭語言高效、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
7、閱讀《傷仲永》課堂結束語,回答問題。
人的成長的關鍵在于后天學習以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而《孫權勸學》中的呂蒙,大字不識幾個,通過學習,也具有軍事和政治才干和謀略。美國的海倫·凱勒。出生才19個月.就失去了視聽能力,不久又變啞了.但她沒有屈服于命運,通過頑強學習,這個殘疾兒童最終成長為一名作家、教育家。呂蒙和海倫·凱勒與方仲永.正好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后天的重要性。
以下有關這則教學結束語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教學的結束不意味著學生學習的結束.拓展式課堂結束語,將學生的思維由課內拉到課外.教會了學生舉一反三
B.拓展式結束語,由課文學習到類文的對比.增加了課堂的蘊味
C.教師從內容到結構,從語言到人物進行對比結課.異中求同,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D.教學是基礎,拓展是延伸,拓展式教學深化了教學的內容,彌補了課文教學內容狹隘的缺陷
8、閱讀《望天樹》教學實錄(節選),回答問題。
師:望天樹是一種稀有植物。(屏顯圖文介紹望天樹)它生長在美麗的西雙版納,當地的傣族人民稱它為“傘樹”。然而.我們這篇課文卻幾乎沒有描寫望天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而是以樹寫人,托物言志,贊揚望天樹頑強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品質。也就是贊揚具有與望天樹同樣精神品質的人。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請同學們打開記憶的園門,全面大搜索,古今中外的人物都行。
生:貝多芬就是這樣的.他在聽不見也看不見的情況下頑強努力。成為了一名音樂家。
生:張海迪雖然高度癱瘓。但她仍然成為了我們學習的楷模。
師:像這樣的人還很多,比如,司馬遷就是在監獄中完成《史記》的撰寫的。希望大家以他們為楷模,無論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微笑地面對生活。
師:我們感謝作者喬傳藻把這么精美的文章、這么壯美的樹種展示在我們面前!假如,我們現在就站在望天樹下.你最想發出的感慨是什么?
生:啊!望天樹,你真偉大!
生:望天樹.我要以你為楷模!
生:望天樹,你長得真高啊!
師:都挺抒情的啊!那么,就請大家在課后做一做:觀察自然界中的動植物,選取某一種,采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寫一篇日記,要求寄寓某種可貴的精神。跟大家一樣,要是老師站在美麗的望天樹下,更會有千言萬語!此時此刻,我要用最美的歌聲來贊頌它!(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樹》)
師:(在歌聲中做結)這是一篇文質兼美、意蘊深刻的散文,作者用凝練而生動的語言向我們訴說了望天樹的成長經歷.熱情地贊美了它堅定不移與命運抗爭的精神。這是一首成長的頌歌,更是一曲生命的禮贊!希望同學們以理想為坐標,以信念為動力,學習望天樹倔強不屈、堅定不移、樂觀進取、昂揚向上的人生態度,走好人生每一步!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會長成一棵棵人人為之仰慕的參天大樹的!
(掌聲中下課)
這是某位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望天樹》一課時設計的教學結束環節,以下對這則教學片段評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教師設計體現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閱讀新聞和說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的要求
B.讀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師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展開聯想
C.閱讀是吸收的過程。而寫作是表達的過程,課后作業的設計注重了學生對自然和社會觀察與思考的培養.注重了讀寫的有機結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語言的有效訓練
D.閱讀和寫作的結合。課內知識和課外知識的結合,鼓勵學生多觀察自然、社會、生活與提倡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和體驗結合.多樣化地落實教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9、閱讀下面一段材料,回答問題。
教學目標:
1.能在畫出文中所寫幾件事的基礎上,提取并說出《背影》一文的敘事線索。
2.通過自主研讀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說出文中所敘之事蘊藏的作者對父親的歉疚情感。
3.能用恰當的方式處理與父母之間的關系。
4.能以特定情境中的感人細節為線索,選擇事件,組織材料,并在敘事中寫出一種自己的特定情感。
(1)在寫父子離別之前,作者還交代了隨父奔喪、家境衰敗、父親到南京謀事等內容,從中可見父親當時怎樣的處境和心情?這對寫“背影”有什么作用?
(2)作者寫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運用了哪些富于表現力的詞語?從中你看到了什么?默讀第六自然段.注意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的讀法。
(3)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過程中說的四句話,并體會它們的含義。
(4)配樂朗讀最后一段,體會作者對父親的懷念之情。
(5)課件展示:父愛深深。
這是某位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背影》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和在此基礎上設計的“研讀課文(合作學習)”環節,以下對其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教學內容繁雜.欠缺邏輯性和條理性.不利于課程目標的達成
B.問題設計太過集中.五個問題均是針對課文內容及文中的細節進行設計
C.問題(2)設計合理,契合教學內容,在此教學環節可集中解決
D.問題(3)(4)(5)與所設計的四個目標沒有密切關系,可刪除
10、閱讀《壺口瀑布》教學實錄(節選),回答問題。
播放壺口瀑布的視頻.教師激情講述(略)。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作家梁衡走進壺口瀑布,去感受她的魅力和帶給我們的震撼。(板書:壺口瀑布——梁衡)
師:剛才同學們都對自己眼中的壺口瀑布進行了描述,那么梁衡先生筆下的壺口瀑布是怎樣的呢?下面請同學們大聲地自由地朗讀課文。(自主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師:好,同學們讀完了課文,大家說一說,初讀課文你對壺口瀑布有什么感受?壺口瀑布給
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來說。
生1:瀑布非常壯觀。
生2:氣勢磅礴。
生3:壺口瀑布的景象變化萬千!
師:同學們的感受真多!還有沒有?你來說說。
生4:一般的瀑布是從高處往下流的.而壺口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溝里跌去.被人們俯視。其他瀑布的水流比較清澈,而壺口瀑布的水渾厚莊重。
師:請坐。她總結出了壺口瀑布和其他瀑布特點的不同。還有沒有其他感受?
生5:壺口瀑布水流湍急。
師6:好,請坐。(教師板書學生感受)同學們初讀課文就有了這么多感受,可是要深入理解文章,還需要我們到字里行間去用心感悟、仔細揣摩。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畫出最能打動自己的段落和句子。如果有了體會。可以在文字旁邊加批注。同學們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默讀課文,看看哪一句話你最喜歡?想想為什么喜歡呢?
以下對這段教學片段評析錯誤的一項是( )。
A.通過視頻展示壺口瀑布的氣勢.形象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瀑布的磅礴氣勢.創設了情景.營造了氛圍
B.這段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初讀課文.對壺121瀑布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感知.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
C.這段教學體現了閱讀教學從整體人手.宏觀透視.重視“第一印象”“首感效應”的教學觀念
D.在這段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重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解讀,也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
11、某版初中語文教材《海燕》一課后附有一篇短文《句子成分》,這部分內容屬于教科書的哪個系統?( )
A.知識系統
B.練習系統
C.助讀系統
D.范文系統
12、文言文復習課上,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重要文言實詞“病”的不同意思,以下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君之病在腸胃”,句中的“病”是動詞,“得病”的意思(《扁鵲見蔡桓公》)
B.“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句中的“病”是動詞,“使……成病態”的意思(《病梅館記》)
C.“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句中“病”是動詞,“擔心,憂慮”的意思(《論語》)
D.“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句中的“病”是形容詞,“困苦”的意思(《捕蛇者說》)
13、閱讀《安塞腰鼓》教學實錄(節選),回答問題。(畫線語句的序號與選項的序號是對應的)
師:【A】 在古代,安塞腰鼓是沖鋒殺敵、浴血奮戰的號角,是凱旋的歡迎曲,踏破兩千多年的歲月,今天,它依然讓人振奮,讓人驚嘆,讓人如癡如狂,為什么呢?讓我們透過陜北漢子劉成章酣暢淋漓的筆墨,去尋找答案吧!(課件展示腰鼓表演和朗誦,提醒同學們可以小聲跟讀,板書:劉成章。)
師:【B】看完了。聽完了,你感受到了怎樣的一種腰鼓?請用“好一個( )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表達出來。
生:好一個狂野奔放的安塞腰鼓!(聲音小)
師:【C】狂野奔放,這個詞你用得多好啊.請你大點聲,再說一遍,把自己內心的贊美說出來!
生:好一個激情澎湃、氣壯山河、驚心動魄……的安塞腰鼓!
師:【D】在腰鼓雄壯的氣勢中.你感受到了高原人民什么樣的精神風貌?(大聲朗讀課文。仔
細感知)
生: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自由奔放、樂觀好客、充滿活力……
師:是的,安塞腰鼓是激情、是力量、是高原人民精神風貌的象征,這就使它經久不衰、愈行愈盛。
以下對這段教學片段.評析錯誤的一項是( )。
A.教者通過氣勢磅礴的錄像展示后生們的陽剛之美.給學生以形象直觀的感受。帶給學生心靈上的震撼.并調動學生的昂揚情緒.有利于加深他們對文本的理解
B.用填形容詞的方式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精神的設計雖然很巧妙.但是不能放在初讀環節.而應該放在總結環節
C.激勵學生用洪亮的聲音表達自己的見解.鼓勵學生自信.也對學生起到了提醒與示范的作用
D.《安塞腰鼓》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有著雄渾偉奇的畫面,更有著與畫面風格一致的氣勢磅礴的語言.教師從這一實際出發.使朗讀教學貫穿教學始終
14、學習某版初中語文課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課時,教師指出這是韓愈的七言律詩,并為學生補充了七言律詩的相關知識。但是學生仍表示不知道什么是七言律詩,為了讓學生形象理解.教師又為學生列舉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項是( )。
A.《黃鶴樓》(崔顥)
B.《蜀相》(杜甫)
C.《山居秋暝》(王維)
D.《錦瑟》(李商隱)
15、教師講授朗讀技巧時,舉例說明漢語言現象中的變調問題,引導學生朗讀中正確發音,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項是( )。
A.理想
B.轉眼
C.體貼
D.涂改
二、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6題20分。第17題8分,第18題12分。共40分)
16、案例:
閱讀“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一課的教學實錄(節選).完成第16題。
師:“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有一些情感,需要表達;有一些情感,需要宣泄,同學們,當你們高興、傷心、失意、得意時,你們會選擇怎樣的方式去表達和宣泄?(學生思考幾分鐘,然后作答)
生:當我高興時,我會開懷大笑,然后買點兒好吃的慰勞自己。
生:我會把我的喜悅告訴我的親人、朋友、同學,讓他們與我同ft.,甚至我會將笑容送給一個個素不相識的路人,可能有點兒情不自禁吧。
生:當我傷心時.我會一個人躲在沒人的角落放聲大哭,讓所有的不快都隨淚水滑落。
生:我喜歡一個人去逛,看看繁華的街市,看看美麗的景色,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讓傷心慢慢逝去。
師:人是一種感情豐富的動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排解自己的情緒,老師在看學生的作文時發現有些學生喜歡將感情訴諸文字,傾瀉于筆端,其實這不僅是一種很好的排解情緒的方法,而且還能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提高寫作水平,可謂是一舉兩得,學生對此有沒有同感?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我們班一位同學的一篇文章.驗證一下老師說得對不對。
出示本班學生的一篇文章——《苦難,是一筆財富》。(下面是這篇文章的節選)
凄冷的冬夜.空氣似乎也凝固成蒼白的了.驟然的一聲號啕大哭把我從夢中驚醒了。一種預感像電流般擊穿了混沌的心境,慘慘的,白亮亮的。
我睜開眼:奶奶不在身邊,外面的喊聲、哭聲在深夜里格外的刺耳。我忙披一條毯子,光著腳、跑了出去,外面有許多人!我一出去。外面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我身上!許多人都無奈地搖搖頭,一些大娘大嬸甚至哭起來:孩子還小呀!大的才八歲呀!突然媽媽的哭喊聲直入我的耳膜。“媽媽……”我飛也似的跑到堂屋。立即嚇呆了:中間放了一張床,床上躺著的是我那穿軍裝的爸爸!一步步挪到床邊,我很想和爸爸說說話,到了近前我才發現,爸爸睡著了。我用小手搖了搖爸爸.可他就是不睜開眼睛看我。“我的孩子,咱的命好苦啊!”媽媽一把把我拽過去,抱著我哭道:“孩子.你爸爸走了。拋下我們不管了……”撲通一聲,我雙膝跪在爸爸的床前,撕心裂肺地喊著爸爸.喊著我那遠走的爸爸……
每年的清明節。我都拉著弟弟的手,帶著那路人惋惜的目光,去為爸爸掃墓,至今已有七年……
我已欲哭無淚了.我真真正正體會到了生活對我的殘酷!十幾歲的我變得成熟了許多,我必須珍惜我擁有的!用雙手一次又一次抹去媽媽眼角的淚水,把飯遞到她的手中:“媽,吃吧,還有我和弟弟呢,我們會看到希望的。”媽媽抱著我和弟弟,流下兩行熱淚。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逐漸地了解了生活的內涵,苦難的生活,是份損失,更是份財富。它教會了我去熱愛生活.珍惜生活。
師:1.讀了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2.這段文字是否淋漓盡致地抒寫了作者的感情?3.言辭有沒有強烈的感染力?(舉例說明)4.這段文字運用了哪些方法表達感情?5.四人一組,展開討論:①找出你感受最深的語句,并談談你的體會。②修改你認為欠妥的地方。
生:我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很感人,將自己當時的痛苦真實地再現了出來;我認為這篇文章的細節寫得很好.爸爸去世后,我的動作、神情等刻畫得很細致;我覺得本文語言表達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些細節可以再深入一些,比如其他親人去世時,可以將心里的苦痛抒寫得再沉重些。
師:同學們理解得都非常好,老師讀了之后覺得本文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為它做到了以情動人.做到了靈與肉的融合,那么如何將感情流淌于字里行間,使文章真情永駐,從而引起讀者的心靈共鳴呢?下面請同學們四人一組討論交流,組長作記錄。
生:可以加入適當的景物描寫;平時多積累詞句;注意觀察,加深體會;多運用修辭等多種寫法。
師:生活中感人的情節很多,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和體會,生活中感人的情景無處不在。下面我把我自己寫的一個生活片段.與大家分享一下。
(教師展示自己的一篇短文——《媽媽在路邊等我》,朗讀給學生聽,請學生提出寶貴意見)
生:老師寫得很真實,也很感人;聽了老師的文章,我發現生活中讓人感動的瞬間很多,我們應該抓住它,記下來,寫出來;雖然只寫了一個小小的片斷,但感情卻是真實的。我想提個意見.您雖然工作忙,但不要等您媽媽“走不動了”再去陪媽媽,應該從現在做起。
師:謝謝你!你說得對,從現在做起,忙不應該是我的借口。最后留個作業:將你們成長歷程中感受最深的一件事用飽含深情的筆觸記錄下來,然后讀給自己聽。
感情是文章的生命,要想感動別人,首先要感動你自己,放開你的心靈,讓我們坦然地去面對人世間各種或喜或悲或樂或愁的情感.讓我們用手中的筆盡情地去抒寫人類最原始的沖動,相信同學們通過我們這堂課的學習一定會有所得。
問題:
16.以上是某位初中語文老師的一堂作文課的教學實錄節選,閱讀并指出它的優點。(20分)
17、案例:
閱讀下面的學生習作,完成第17-19題。
最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
①有人說,大漠孤煙,長河落日,豪邁壯闊的邊塞才是風景。而你微微低頭,看見的野花朵朵,嗅到的芬芳陣陣不也是風景嗎?有人說,千山橫斷,萬川并流,震撼激昂的山水才是風景,其實驀然回首。身邊的小橋流水不也很美嗎?
②世界上并不缺少風景,熟悉的地方也處處充滿風景,所缺的只是一雙靈動的雙眸,一雙善于捕捉每一屢驚鴻之美的眼睛。
③“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讓一代金主馬踏中原、游目江南之志的柳永可謂是沒落失意,空有一不留神便溢得滿紙詞句靈動生輝的才華,卻只落個柳屯田的“大”名。當他無意功名、寄情詩詞之時,他募然發現,風景其實一直跟隨自己,“才子詞人”在自己的世界也可以“自是白衣卿相”。他的才華得到無數人的認可,夠了夠了,能獲得后世一句“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的贊譽,還有什么能比這更美?這是每一個詩人所追求的最美風景——百姓的認同。所謂“浮名”,哪比得上“淺斟低唱”?有了這最美的風景,柳永在詩詞的世界里也可以登基稱王。
④“大師絕代風華,天才卓爾不群”,人們以為出書千萬,稿費萬千,便是一個作家所追求的最美的風景,可是,真正的作家卻知道,最美的風景其實是在自己身邊。只要有一本好書,一領草席,在破廬中也有美麗的風景。當別人在圍城里尋找風景,錢鐘書卻在圍城之上沾沾自喜。因為他身邊有書,有著最美的風景。“文革”之中,他便是靠著書籍怡然自得,哪管世間幾多煩惱.大師自在風景之中。
⑤“迷,則樂境為苦海,如水凝為冰;悟,則苦海為樂境,猶冰渙作水。”《菜根譚》中的一句話道破天機。許多人苦苦追求風景,卻不知道風景就在自己身邊,只是自己身于其中,反而看不見風景。
⑥身邊處處有風景,只不過你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細心觀察,用心捕捉,你會發現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也是美妙無比的風景,你所追求的風景其實近在咫尺。
⑦當你不斷奔跑去追逐落日的余暉、天邊的彩霞,你認為那才是最美的風景,請暫時駐足,望望腳邊的池塘,那里也有天光云影,那里也有最美的風景。
⑧當你在人生路上匆匆奔跑,追尋風景,請駐足靜心,用心探尋,風景就在你身邊。
問題:
請從第②③段中找出兩個錯別字,從第④段中找出一處病句,并分別改正。(8分)
18、請指出這篇習作的優點,并結合具體內容進行簡要分析。(12分)
三、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9題20分,第20題20分,第21題25分,共65分)
19、閱讀材料,完成第19-21題。
司馬遷《陳涉世家》原文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日:“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日:“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日:“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日:“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日:“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日:“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日“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嗚呼日:“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并殺兩尉。召令徒屬日:“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日:“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錳、酂、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杰皆日:“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單元導語
這個單元的課文大部分選自歷史著作,學習這些文章,不但能增長歷史知識,還可以受到古人的歷史智慧、勇氣和節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勵。
學習這個單元,熟讀背誦課文,并將精彩的句、段摘抄在筆記本上,積累文言詞語,培養良好的文言語感。
課文導語
距今兩千二百多年前,農民起義領袖陳涉的質問之聲石破天驚:“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多么樸素的覺醒!陳涉正是懷著這種“鴻鵠之志”帶領農民揭竿而起。揭開了反抗秦王朝殘暴統治的序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相關要求
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欣賞文學作品。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課后練習
一、熟讀課文,注意本文敘事的脈絡,回答下列問題。
1.陳勝對當時的形勢進行了怎樣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號?
2.陳勝是怎樣為起義做輿論準備的?又是怎樣發動起義的?
二、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辨析詞義。
1.指出下列各句中劃線的詞古今義的不同。
(1)今主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2)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3)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2.試辨析下面三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
(1)A.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B.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2)A.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B.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
(3)A.乃丹書帛日“陳勝王”
B.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
三、讀懂下面一段文字,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陳勝的看法。
陳勝王凡六月。已為王,王陳。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日:“吾欲見涉。”宮門令欲縛之。自辯數,乃置,不肯為通。陳王出,遮道而呼涉。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日:“伙頤!涉之為王沉沉者!”楚人謂多為伙,故天下傳之,伙涉為王,由陳涉始。
客出入愈益發舒,言陳王故情。或說陳王日:“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王斬之。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節選自《史記.陳涉世家》)
學生情況
九年級,班級人數45人。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條件
教室配有多媒體設備,能夠演示PPT,播放視頻、音頻文件,投影實物等。
問題:
閱讀以上材料,完成課后第二題。(20分)
20、閱讀以上材料,確定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并具體說明確定的依據。(20分)
21、設計一段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領會課文以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了解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省略句等語言現象。(25分)
移動端訪問:初級中學《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