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中學《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二
編輯:育德園師(www.a28r.com) 2016-10-27
698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用28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閱讀《故都的秋》的板書設計,回答問題。

以下有關這則板書的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板書呈總分式分項列出
B.錘煉的語言.呈現了故都秋的特點
C.北秋、南秋直觀對比,更利于學生理解掌握
D.遞進呈現.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顯著呈現
2、在學習完《丑小鴨》一課后,學生對這種寓有哲理性的童話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要求教師再為其推薦幾篇進行閱讀.以下教師的推薦不符合要求的一項是( )。
A.《海的女兒》
B.《賣火柴的小女孩》
C.《農夫和蛇》
D.《小海蒂》
3、教師在講授朗讀技巧時.舉例說明朗讀中的輕聲現象。為了讓學生形象理解,特為學生列舉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項是( )。
A.“她的嗓音很清亮”中的“清亮”
B.“他這人心眼兒實在”中的“實在”
C.“你這人真不地道”中的“地道”
D.“那件事有眉目了嗎?”中的“眉目”
4、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帶有插圖的教科書的教學效果要優于純文的教科書。從語文教材的構成來看,插圖屬于語文教科書的哪一個系統?( )
A.助讀系統
B.練習系統
C.范文系統
D.知識系統
5、閱讀《牧鵝散記》教學實錄(節選),回答問題。(畫線語句的序號與選項的序號是對應的)
師:【A】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搜集文中作者對鵝的發現。(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回提醒學生批注方法)
師:同學們已讀完課文,誰來說說自己搜集到的信息。
師:【B】在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搜集到了很多信息。現在我們將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歸類。請看大屏幕。(對鵝的發現:①生活習性;②作息規律:③孵卵有趣:④很懂感情:⑤結論:鵝不笨)由此我們看出鵝不僅不笨,反而還很靈巧。
師:【C】陳先生用他那智慧的筆調,讓我們不知不覺喜歡上了鵝。下面就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本文中你最喜歡的語句、語段,讀給同桌聽,互相品評.然后全班交流。(學生興致勃勃地讀給自己同桌聽)
師:好!下面我們來交流一下!哪個同學先來?
師:【D】剛才同學們說得非常精彩.老師自嘆莫如啊!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科學小品文的語言特點是:準確、形象、生動。那誰能采用這種語言為我們描述一種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可以根據大屏幕提供的動物先觀察,然后再說,也可以根據自己平常的觀察來說,說自己喜歡的小動物.說個片段即可。(大屏幕播放動物片段。學生觀察。交流)
以下對其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也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
B.借多媒體顯示強調.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文本的清晰印象.并適時檢驗自己的思路及其表達.以便接下來自覺自為地有所矯正
C.緊扣學習的重點、難點:品味科學小品準確生動的語言。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D.適度地引導學生聯系個人的生活體驗閱讀文本、習得知識、積累語言、獲得獨自的見解,以開發學生的創造潛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6、名著導讀課上.教師為學生出示了以下作品。要求學生歸納其作品主題。
《圍城》《邊城》《家》《雷雨》
以下學生給出的答案正確的一項是( )。
A.學生甲:《雷雨》通過周、魯兩個家庭,八個人物,前后30年間復雜的糾葛,寫出舊家庭的悲劇和罪惡。這個封建家庭的覆滅預示著中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會走向滅亡
B.學生乙:《圍城》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
C.學生丙:《邊城》精細入微地描繪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眾生相,無情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和人生、社會的荒涼
D.學生?。骸都摇烦晒Φ厮茉炝送粑男?、曾樹生、汪母這三個人物形象,深刻地寫出了抗戰時期勤懇、忠厚、善良的小知識分子的命運
7、閱讀《故鄉》教學設計,完成下面的問題。
第一步:教材說明、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了解并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②明確作者是如何運用重復、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主題的.
(2)能力目標:①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鑒賞方法;②能模擬運用(重復、對比手法進行寫作)。
(3)情感目標:①理解人物形象的復雜感情;②珍愛新生活,樹立為遠大理想而奮斗的決心和信心。
3.教學重點、難點
第二步:教法說明
第一課時簡單回憶作者,重點完成課文內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課時簡單回憶第一課時所講要點.重點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
第三步:學法說明(按“聽一看一想一寫”的步驟進行)
(1)回憶舊知識,導入新課;(2)點明學習目標和重點,進行新課;(3)講解“重復”和“對比”的含義。
第四步:鞏固學習
以上是某位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魯迅的《故鄉》一課時進行的教學設計,以下對其評價錯誤的一項是( )。
A.三個目標呈遞進狀態.每一層均以前一層為基礎.同時顯示了學生在學習把握與理解的過程也是遞進式的.符合學習的規律
B.恰當設計三維目標.且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C.第二課時是教學的重點所在——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
D.本篇設計雖然對學生培養寫作能力有很大幫助.但缺乏對文本本身的欣賞與揣摩
8、初中語文復習課上.教師引導學生歸納中國文學作品之最,學生做了以下筆記。其中無誤的一項是( )。
A.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史記》
B.我國第一部斷代體史書是班超的《漢書》
C.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是劉勰的《文心雕龍》
D.《木蘭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史上最長的一部敘事詩
9、某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阿長與(山海經)》一課時,為學生布置了以下作業:
一、熟讀課文,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重點寫了什么。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長是怎樣的一個人?
二、課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寫他如何“憎惡”“討厭”阿長,但在這些充滿貶義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同情與懷念嗎?不妨與同學們交流一下。
三、仔細閱讀課文中買《山海經》的部分,回答下列問題。
1.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么心理?
2.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有什么反應?
3.你怎樣理解文中說的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四、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像阿長這樣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樣看待他們?請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以下對這則教學作業的設計意圖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題旨在通過概述內容和分析人物達到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目的
B.第二題引導學生領悟這篇回憶性散文的雙重眼光.一是兒時的眼光.二是寫作時的眼光。第一種眼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C.第三題設計目的單一、明確.即就全文核心部分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語句的深層含義
D.第四題。對印象深刻的人進行一二百字的寫作,主題要求寬泛,不符合寫作教學的要求
10、在學習完契訶夫的《變色龍》后,學生對這種短小精悍但卻哲理豐富的小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趁機為學生補充了世界文學史上“三大短篇小說巨匠”及其作品的相關知識,其中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代表性中短篇小說有《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
B.契訶夫的代表性中短篇小說有《變色龍》《裝在套子里的人》《凡卡》
C.馬克.吐溫美國批判現實主義代表作家,著名短篇小說有《競選州長》《百萬英鎊》等
D.莫泊?!岸唐≌f之王”,代表作有《項鏈》《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漂亮朋友》等
11、以下教師對7-9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的認識。錯誤的一項是( )。
A.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B.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800字
C.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D.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12、以下教師對“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種功能
B.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
C.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應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與綜合性
D.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語文課程評價應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狀況,有重點地落實語文課程目標
13、閱讀《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課堂導入環節,回答問題。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十九課《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本文作者是誰?齊說(羅迦·費.因格)。他是哪個國家的人?(美國)
師:通過課前預習,同學們喜歡這篇課文嗎?
生:喜歡!
師: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喜歡,有沒有同學不喜歡?
生(小聲):我不喜歡。
師:這位同學很有創見.你能說說不喜歡的理由嗎?
生:①文字不太讀得懂,以前都是寫人記事的文章,或寫景狀物的一目了然,這篇文章讀了幾遍也不知寫的什么?②我不知作者要告訴讀者什么?③文章的層次我怎么也搞不清……④特別是文章開頭的這幅圖,答案太多,也覺得啰嗦,再往后我就不知道作者說的什么,實在讀不懂。
以下對這段教學導人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樣安排發展了學生個性化思維
B.這樣的安排與議論文這一文體特征相暗合
C.這樣安排把握住了“民主、科學、個性”的閱讀教學的靈魂
D.觀察角度不同,所見也不同,教師使用學生問題導入,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14、文言文復習課上.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和“欲信大義于天下”中“信”用法相同的句子,以下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
B.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麗(《鄒忌諷齊王納諫》)
C.蟬則千轉不窮(《與朱元思書》)
D.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
15、閱讀《山中訪友》教學實錄(節選),回答問題。
師:剛才我們簡要地初讀了課文。我想考考大家,結合課題簡要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生:課文主要寫了作者在山中拜訪一位老朋友。
師:是一位嗎?
生:我覺得不是一位.而是好幾位。
師:是多位!還有誰想說?
生:我認為課文主要寫了作者重回故鄉的山林,重新看了兒時的那些舊景物.伴隨自己走
過人生的足跡。
師:結合課題看,也就是寫去山中訪問那些朋友。老師總結成一句話,就是作者到山里看到
一些景物。那我給取個名,叫“山中見景”得了,為什么叫“山中訪友”呢?
生:《山中訪友》這個題目更吸引讀者,大家會想,這些景物不是人,為什么是老朋友呢?
師:這就是取名的藝術。
生:這些景物陪伴作者走過了三四十年的人生歲月。已經足夠稱作老朋友了。
師:你竟然從短短的一篇文章中解讀出了這么多內容,真了不起!
以上是某位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山中訪友》一課時的教學片段,以下對其評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學生對文中作者拜訪了幾位朋友的模糊是沒有認真預習和朗讀課文的不正常現象
B.由問題切入教學,能迅速引發學生的疑問,激起學生探索文本的興趣
C.由題目導入,抓住文本中心事件.有利于學生準確解讀文本內容
D.“為什么題目叫‘山中訪友’?”是本文閱讀中最具有價值、最核心的問題。教師開篇點題.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移動端訪問:初級中學《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