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中學《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及答案五
編輯:育德園師(www.a28r.com) 2015-10-21
477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下圖中甲圖為某區域示意圖,乙圖為甲圖中R河河谷及其附近地質剖面示意圖(R河河谷的形成考慮地轉偏向力)?;卮?—2題。

1.R河流的流向大體上為( )。
A.自北向南
B.自南向北
C.自東向西
D.自西向東
2.R河河谷處的地質構造為( )。
A.向斜
B.背斜
C.谷地
D.山嶺
3.下圖中a、b、c、d四點間存在熱力環流,根據四點氣壓數值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由于a處氣壓低于c處,所以a處氣溫比c處高
B.由于c處氣壓高于a處,所以氣流由c處流向a處
C.由于b處為高壓,d處為低壓,所以氣流由b處流向d處
D.由于C處為高壓,d處為低壓,所以C處為晴朗天氣,d處為陰雨天氣
從19世紀后期至今,世界汽車產業中心經歷了從歐洲到北美再到亞洲的變化過程。讀圖回答4—5題。
4.能反映世界汽車產業中心轉移方向的是( )。
A.①一②一③
B.①一④一②
C.③一④一②
D.④一①一③
5.世界汽車產業中心不斷向中國轉移,主要是因為( )。
A.消費市場擴大
B.原料供應充足
C.勞動力廉價
D.技術水平較高

下圖為6月22日與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陽高度。讀圖回答6-7題。

6.四地按地球自轉線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7.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下圖為某地區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回答8—9題。

8.甲河與乙河的分水(脊)線是( )。
A.KLOP線
B.KMOP線
C.KMNQ線
D.KRQ線
9.擬在K點與T點之間選擇起伏較平緩的路線,修建供拖拉機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線是( )。
A.KRQPT線
B.KMNQPT線
C.KLOPT線
D.KST線

10.四個時段的先后順序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丙、乙、丁
11.丁時期人口增長模式屬于( )。
A.原始型
B.傳統型
C.過渡型
D.現代型
12.屬于丁時期人口增長模式的國家可能是( )。
A.芬蘭
B.尼日利亞
C.印度
D.巴西
點軸理論模型是我國著名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院士提出的經濟發展理論,“點”指各級居民點和中心城市,“軸”指由交通、通訊干線和能源、水源通道連接起來的“基礎設施束”。讀我國“T”字形點軸開發模式圖,完成13—14題。

13.圖中“沿江產業帶”與“南北軸”相交的“點”是( )。
A.鄭州
B.南京
C.武漢
D.九江
14.以下屬于“西北軸”的“基礎設施束”的是( )。
A.南水北調工程
B.西氣東輸工程
C.青藏鐵路工程
D.西電東送工程
15.右圖是我國某區域圖,有關圖中河流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是我國航運最繁忙的河流
B.冬季河流有結冰期
C.是我國含沙量最少的河流
D.冬季是河流的多水期
假設某海域的等溫線分布如下圖所示,回答16—17題。

16.關于該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此圖表示冬季的北半球
B.此圖表示夏季的北半球
C.此圖表示冬季的南半球
D.此圖表示夏季的南半球
17.a區域可能是( )。
A.島嶼高壓中心
B.島嶼低壓中心
C.深海盆地高壓中心
D.深海盆地低壓中心
19世紀中葉以后,北美洲小麥向歐洲傾銷,英國、丹麥兩國的農業,因谷類作物生產成本相對較高,而紛紛改耕作業為畜牧業。我國已加入WT0,預計糧棉生產會受到較大沖擊,而花卉、園藝業則有較大的優勢?;卮?8—20題。
18.導致英國、丹麥兩國谷類作物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光、熱不足,產量較低
B.勞動力不足,勞動成本較高
C.國土狹小,土地價格高
D.投資多,能耗大
19.面對人世的挑戰,為防止類似北美小麥向英、丹傾銷的現象在我國出現,我們應該采取的對策是( )。
A.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糧棉區域化、專業化、規?;a
B.提高糧棉進口稅,保護本國糧棉生產
C.發展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的農產品深加工工業,提高效益
D.借鑒英、丹經驗,著重發展畜牧業,以應對國外糧棉傾銷
20.我國人世已多年,原先預計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競爭優勢的花卉、蔬菜,其出口情況反而不如棉糧。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 )。
A.國際市場對花卉、蔬菜的需求量下降
B.缺少完善的生產一銷售渠道
C.我國花卉、蔬菜的生產成本較高
D.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
下圖表示遼寧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變化,將該區域分為25個方格,每個方格中的兩個數字按左右順序分別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類型,完成21—22題。

21.圖示區域土地利用變化會導致( )。
A.土地次生鹽漬化加劇
B.空氣濕度明顯增加
C.于旱、洪澇頻率減小
D.水生生物物種增加
22.目前有利于促進圖示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舉措是( )。
A.推廣蔗基魚塘
B.推廣水稻種植
C.發展節水灌溉農業
D.發展大牧場放牧業
下圖是某地氣溫、降水、潛水水位(潛水面海拔)年內變化圖。讀圖回答23—24題。

23.上圖所示這類氣候條件容易誘發的地理現象是( )。
A.寒潮
B.泥石流
C.凌汛
D.沙塵暴
24.下列城市所在地域,與上圖所示氣候類型相同、海拔相近的是( )。
A.天津
B.昆明
C.新奧爾良
D.加爾各答
25.關于晨昏線與經線圈關系的表述,正確的是( )。
A.每天都重合
B.只有春分、秋分這兩天重合
C.永遠不能重合
D.只有夏至、冬至這兩天重合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l2分,共24分)
26.電影、電視作為聲像教具用在地理教育中,都有哪些功能和作用?
27.地理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的教育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學習和身心發展起著哪些重要作用?
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28.根據相關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2009年新疆番茄醬總產達到101.83萬噸,成為繼美國、意大利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番茄醬產區。新疆番茄醬產品銷往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50萬噸以上,出口貿易量居世界之首。
材料二:繼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之后,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準喀什設立經濟特區,下面為我國六大經濟特區面積比較表。
(1)請你簡要分析新疆種植番茄的自然條件的優勢與劣勢。(10分)
(2)與其他五大經濟特區比較,請你談談喀什成為經濟特區的區位優勢及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10分)
29.閱讀下面關于《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的教學片段,回答問題。
教師: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跟隨我國著名的航海家鄭和揚帆起航,一起下西洋(多媒體播放影片)。同學們,為什么鄭和下西洋常常選擇在冬季的時候出發,而到了夏季的時候回來呢?
學生:受洋流的影響。(從學生熟知的事例入手,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
教師:是的,這主要是洋流的功勞。那什么是洋流,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老師來做一個小洋流的實驗,同學們注意觀察:①用氣筒吹臉盆中的水,水動;②加泡沫塑料顆粒,來回吹;③用氣筒向一個方向吹;④周圍不吹氣的地方,水也流動起來。
學生觀察實驗。
教師:有哪位同學能來描述剛才老師做的實驗?
學生:在風的作用下,水沿著一定方向流動,其他地方的水流過來補充。
教師:同學們,如果這種現象發生在海洋上,那么我們就把這種大規模的海水流動稱為洋流。哪位同學能完整地概括洋流的概念?
學生: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做大規模流動,叫洋流。(通過實驗模擬,讓學生觀察感知、認識過程,理解成因,從而推導遷移,解決問題)
教師: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可以知道海水流動的動力是什么?
學生:風。
教師:老師有個疑問,不同緯度的海水溫度一樣嗎?不一樣。因此我們把從溫度高的海水流向溫度低的海水稱為暖流,反之是寒流。那你們能從緯度的角度來定義這兩種洋流嗎?
學生:從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要高,叫作暖流。從較高緯度流向較低緯度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要低,叫寒流。
(1)教師在教學中采用了什么方法導入新課,并進行簡要評述。(10分)
(2)教師在教學中頻頻使用提問的方法展開教學,你認為教師設計問題時需要注意哪些要點。(10分)
四、教學設計題(36分)
30.請為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黃河的治理》編寫一篇教學設計。
移動端訪問:初級中學《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模擬卷及答案五


